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

中原大战始末——老蒋和各大军阀的战争

2024-11-04

历史军政百晓生2024-07-06 18:04河北

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、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。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原大战呢?

1.北伐战争后的派系矛盾:

北伐战争胜利后,蒋党内部各派别因军力编遣和地盘分配产生矛盾。老蒋作为中央政权的代表,与其他军阀如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等存在利益冲突。失势的敌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西山会议派和敌党军阀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、张发奎等,意图挑战老蒋的南京国民政府。

并且各军阀之间原本就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战略目标。在北伐胜利后,权力面临重新分配和组合。这种情况下,差异被进一步放大。例如,有的军阀可能力图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,而这与其他军阀的期望产生冲突。

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,他的目标可能主要是维持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地位,并试图向关内扩张。而冯玉祥的国民军系可能更关注平民权益和社会改革。这些不同的理念和目标在权力重组时产生碰撞。阎锡山的晋系军阀可能更注重在山西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,对于全国性的权力争夺有其独特的考量。

当各方都试图实现自己的目标时,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激化,最终导致了中原大战这样大规模的军阀混战。

2.老蒋巩固政权的需要:

老蒋在北伐后势力逐渐壮大,但其他军阀的存在对他的政权确实构成了威胁。为了实现对全国的更有力掌控,老蒋必然会试图削弱其他军阀的力量。他可能采取各种政治、军事手段来打压竞争对手。

比如,老蒋可能会利用政治权谋挑起军阀之间的矛盾,或者直接以军事行动来进攻其他军阀。其他军阀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威胁,他们为了自保或者争取更大利益,也会采取相应的对抗行动。

在这种互相较量和冲突不断升级的过程中,最终引发了中原大战这样的大规模冲突。各方都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而全力以赴,战争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。

例如,阎锡山、冯玉祥等军阀感受到老蒋的野心和威胁后,联合起来对抗老蒋,这就是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。而老蒋为了消除他们的联合势力,也会积极备战,从而促使了大战的爆发。这种权力争夺和利益冲突是中原大战背后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。

3.外部势力的影响:

日本等外部势力对某些军阀的支持,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。

例如,日本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,向一些军阀提供了军事援助、资金或其他形式的支持。这种支持使得受援军阀在实力和底气上有所增强,可能更有胆量和意愿参与到争夺权力和地盘的争斗中。

比如,某些得到日本支持的军阀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范围,与其他军阀产生冲突和对抗,从而为中原大战的爆发推波助澜。他们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,更积极地筹备军事行动,试图在混战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和优势。

此外,外部势力的介入也使得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,各方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。其他军阀为了应对这种外部支持带来的威胁,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,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和冲突的可能性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原大战的爆发起到了推动和影响的作用,使得这场混战更加难以避免和解决。

中原大战的详细过程如下:

1928年6月,老蒋邀冯玉祥、阎锡山、李宗仁等集团军司令到北京,举行灵前会议,就军队编遣问题交换意见。但由于各方在实施上各有打算,会议没有结果,反而演化成蒋、桂、冯、阎四派的激烈斗争。

当时冯玉祥任第二集团军司令、开封政治分会首领,拥兵20万,分驻陕甘豫鲁各省。

阎锡山任第三集团军司令、太原政治分会首领,占有山西、河北两省。

而以广西军人为核心的桂系势力最大,李济深任总参谋长和第八路总指挥兼广州政治分会首领,坐镇两广;李宗仁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兼武汉政治分会首领,统辖两湖;白崇禧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,统率李品仙的第十二路军,驻屯河北唐山、山海关一带。

此一形势,显示出桂系从岭南横贯长江,蜿蜒以迄燕蓟,宛如一条长蛇俯瞰着老蒋统治的华东地区。

为了消除桂系的威胁,老蒋对桂系下手,导致了蒋桂战争的爆发。

1929年3月,老蒋为了集中兵力消灭桂系,拉拢冯玉祥,并承诺给予行政院院长及鄂、湘两省地盘为条件。冯玉祥表面答应蒋的要求,但内心并不满足,希望待蒋、桂两败俱伤之时,乘机出兵占领武汉。

老蒋亲率3个军指向武汉,暗地收买桂系将领阵前倒戈,很快把桂系在两湖的3个主力军搞垮;同时,又以收买离间手法,使桂系在冀东的4个军反水,几天功夫,桂系大败,第4集团军解体。老蒋打败了桂系,随后把矛头对准冯玉祥,大举向山东、河南调兵,造成对冯系大兵压境之势。

冯玉祥看到老蒋消灭西北军的意图已定,采取防御策略,命令山东、河南的守军西撤,以便集中兵力缩短战线,巩固西北。1930年,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等联合起来,形成了反蒋联盟,共同对抗老蒋。1930年5月,西北军将领孙良诚等人发表反蒋通电,推举冯玉祥为护党救国军北路司令,中原大战正式爆发。

战争的经过:

在陇海线上,老蒋与冯玉祥的西北军展开激战,战斗十分惨烈,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,试图在这条战线上取得优势,激烈的战斗导致人员伤亡惨重,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很大影响。双方在炮火与厮杀中不断消耗着自己的力量。双方都遭受重创。

在平汉线上,老蒋与西北军也展开激战,西北军凭借其勇猛和战术运用,在与蒋军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。他们可能在兵力部署、战术指挥或者局部战斗中表现出色,从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。这使得蒋军面临较大压力,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并调整战略。

在津浦线上,阎锡山的晋军进攻济南,傅作义、李生达两部直逼黄河北岸,蒋军主力被牵制在鲁西南与陇海线。1930年6月25日,傅作义、张荫梧率部攻占济南。然而,蒋军随后从陇海、平汉线和广东后方调集军队支援津浦、胶济两线作战。为了扭转战局,蒋介石任命刘峙为津浦线总指挥,韩复榘为胶济线总指挥,共同对付晋军。

7月7日,从陇海路抽调的陈诚师兵抵临城,10日到达曲阜,与夏斗寅部联合夹击攻城晋军,晋军不支,向泰安方向败退。攻兖州晋军见蒋援军至,也放弃攻击,全线退到宁阳、吴村、尧山口一线。

8月13日,津浦线晋军已退至归德、党家庄一线,第5、第9两军撤入济南;胶济线晋军撤至小清河附近,军心动摇,士无斗志,张荫梧、傅作义见大势已去,决定放弃济南,14日北渡黄河;泰安、长清一带晋军缴械投降。15日,蒋军攻占济南。退至黄河北岸的晋军经收容整顿后,构筑防御工事,与蒋军隔河对峙。

1930年9月,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,支持老蒋,成为战争的转折点。

1930年10月,阎锡山、冯玉祥全线溃败,郑州被蒋军占领。阎锡山、冯玉祥决定下野,西北军和晋绥军的残余势力被张学良收编。

1930年11月,阎锡山、冯玉祥宣布取消太原海陆空军司令部,中原大战结束。

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,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,支出军费5亿元,死伤30万人,战火波及20多省。这场战争最终以老蒋的胜利告终,巩固了其在国民政府的地位,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返回